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好文| 如何用好效率工具?(上)

效率工具实训营 全网漫游指南 2023-12-25

哲学根源

在 《现在 | 数字时代的工具》中,我们提出了道与器的概念,这是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的争论核心,也是我们理解「工具史即文明史」观点的钥匙,只有掌握了这个钥匙,才能真正打开效率工具之这个通往未来世界的坚固大门。


工具论的三观

我们知道所谓哲学的表观概念就是人对世界、自身及其意义的理解,这些理解构成了人类的三种核心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指的三观。三观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界定了人与人思想的一致性,它们是你内心深处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你所在的世界,也决定着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三观的概念也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整个人类思想史的缩影:三观分别对应三种基础的哲学思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人类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三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和发展出来的,可以稍作举例如下:


🌏 世界观:人对世界的理解 → 本体论 经验论、唯物主义、实证导向、现实主义 → 现代科学体系


🧬 人生观:人对自身的理解 → 认识论 先验论、唯心主义、理念导向、理想主义 → 数学,认知科学,心理


❓ 价值观:人对意义的理解 → 价值论 人生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交换价值论 → 经济学,社会学


所以,当我们用三观视角重新审视「文明史即工具史」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 世界观:人类的文明发展是由工具发展所推动

  • 人生观:人是一种能够使用(发明、制造、传播)工具的动物

  • 价值观:人的使命在于通过更好地使用工具,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创造更繁荣的文明

何为工具,我们在 《序章 | 如何定义工具》 中已经做出了定义,现在引用如下:

沿着人的延伸的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将工具拆分成两种类型


  • 行动放大器:强化人的行动效率和作用范围的工具,如锄头,电力网络,汽车等

  • 思维加速器:辅助人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思维工具,如方法论,思维模型和思考框架等

这两种工具刚好分别对应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种概念:道与器

我们在《现在 | 数字时代的工具》对道和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据此拆分出了我们的道法术器框架,而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给出更加系统,完善的定义,这也将成为我们理解工具、解释工具、使用工具和创造工具的基础原则


有形与无形

形是道与器的分野,要理解「道」和「器」的区分,就必须先理解「形」

形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个相当常见也最为基础的概念,形即所见所感之物,可见可感即为「有形」,只可意会即为「无形」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

所以孙子用水流之形来类比用兵之形,如果排兵布阵也能像水流一样变化多端,那么我方知己知彼而对方则神鬼莫测,就获得了战争的主导权。


形而上者谓之道

上文我们说,形即存在和感知,那么超越存在和感知的,就是道


更泛化来讲,道是一种理念、思想或者规律,是对我们所观察到现象和事物的作用原理和运行机制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把握,比如上文中《孙子兵法》的用兵之道,就是基于对于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观察所产生的抽象观点和深度思考,而孙武对于战争艺术的出神入化的理解也让《孙子兵法》成为军事领域的必读经典。


同样的,阿基米德的五个基础共设,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名垂千古的道,这些道来源于科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细致整理和抽象总结,最终用及其简洁的数学形式给出了定义,并最终开创了新的学科体系,最终发展成整个现代科学系统。


同时,结论是否可收敛也成为了区分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中的道在大多数时候会变得非常主观,难以理解,如「道之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甚至可能因为句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也使得中国的哲学在传播过程中有了很多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最终成为套路严重,一板一眼的八股文


而西方哲学则因为起源于几何学和逻辑学,所以更在意结论的可收敛性,即将结论继续拆解和分解,一直分解到不可分解的几个基础原则之上(即公理),所以最终能够彼此关联,成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而这种区别也为近代中国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也埋下了伏笔,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差了数个维度的情况下,我们把火药当炮仗,把司南做风水,这绝非是器的落后,而是道的缺陷


这也是现代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和武装旧社会之后,中国能够快速实现现代化,最终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是聪明的,勤劳的,但是如果选择是错误的,那最终只会南辕北辙,与正确的方向渐行渐远


而这,也是我们制作效率工具课程的初心,如何看待和理解工具,将决定我们如何使用工具,工具本身并不重要,也不复杂,真正重要的是使用的人,真正复杂的是工具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 道是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的总结和归纳。而具体的器只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应用和表现形式。因此,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道,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器,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形而下者谓之器

相应地,存在和感知的载体就是器,也就是我们日常所指的工具

器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物体,也是道的具体表现。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它们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虚拟的数字工具(可以被感知到)。

不同于道,器的存在是客观的,其意义也是明确的,简单的,即通过提供某些具体功能,以满足人类的特定需求,所以器是人类连接世界的媒介,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镜子,也是人类改变世界的武器


在现代世界中,器即工具可谓是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所正在使用的手机电脑,比如我们所乘坐的汽车高铁和飞机,比如我们吃到的新鲜水果和可口点心,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当我们说「文明史即工具史」时,我们描绘了各种工具发明,科技进步的宏伟蓝图,但是当我们去具体感受文明和工具时,就是上述所呈现的画面,显然,现代社会普通人所享受的普通服务,也要远远胜过一千年前最有权势的帝王所享受的皇室特权


所以,对于世界上的大部人来说,形而上的道是抽象的,复杂的,甚至是无用的,而形而下的器则是具体的简单的,所以是有用的,这种观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具的不断进步而日渐繁盛,逐渐成为在普通人中不断蔓延的一种新共识


对于器的无止境追求也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过度发达的一个缩影,为了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服务被相应发明出来,并由此不断衍生出新的需求和新的工具,最终在这片名为现代社会的森林中,名为工具的枝叶繁荣,名为服务的藤蔓繁芜


深陷其中时,也许我们自得其乐,但是只有抽身而出,置身事外时,我们才能意识到,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感觉,太多人在选择和尝试更好的工具上面花费了无数时间,反而忽略了工具原本存在的意义,即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再好的工具也会失去价值


以上现象这是生产力爆炸时代所特有的富贵病,有史以来,人类保守物质匮乏之苦,所以在物质丰饶,工具繁多的时代,我们不可抑制地变得贪婪,而忽略了时间本身的匮乏


所以,只有从道的视角思考,才能真正用好工具,而从器的角度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效率



📌 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器,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器的创造和发展,反过来也推动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器是道的具体表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与器的融合转化

在 《现在 | 数字时代的工具》 中,我们提到道与器的联姻:


数字时代的到来,正在让道和器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并最终融为一体。

而推动这一切的工具叫做软件,如你所见,软件正在吃掉世界。


真实存在的「形」在数字世界中以数字方式重新构建的那一刻起,道和器的界限也就消失了,所以存在于数字空间的数字工具是一种全新的存在,既蕴含着完整的方法论,也作为可以直接操作的客体

这就是软件,而当软件被部署到互联网上之后,人的协作和组织本身也随之变得可视化了

在其他视角下,道和器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道可以转化为器,器也可以反过来转化为道

道和器的相互转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说明:


🌏 在宏观层面,道指导着器的发展 → 从一般到特殊(演绎法)

    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例,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器,这些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在道的指导下进行的。

🔬 在微观层面,器也可以转化为道 → 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法)

     以工具为例,一个工具的使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道,从而提高对道的认识和把握,比如基于常用的具体文档,可以将其抽象为文档模板乃至流程规范

而基于上述宏观和微观视角重新审视道与器的转化关系,我们将会产生新的框架:即「道法术器」框架 (下回分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